为杭州培养出数十个世界冠军 “超长待机”的陈经纶体校即将改建
杭州市陈经纶体校要改建啦!
在西湖景区黄龙洞附近的曙光路上,有一所杭州市民非常熟悉的学校——杭州市陈经纶体育学校,至今已培养出了楼云、罗雪娟、叶诗文等7位奥运冠军,以及陈招娣、杨雨、吴鹏、傅园慧等数十位世界冠军,是名副其实的“冠军摇篮”。
然而,30多年来,学校部分场馆及设施因年代久远已显陈旧,无法满足新时代体育训练科技化、专业化需求。陈经纶体校将于下月开启改扩建工程,而这也是今年首批政府重大投资项目之一。
“服役”三十余年
设施陈旧升级势在必行
杭州市陈经纶体校坐落于曙光路,这是体育场路的延伸段。回忆往事,现任陈经纶体校党总支书记、校长骆卫峰感慨道:“这条路见证了杭州近代体育的发展。”
陈经纶体校老照片
陈经纶体校的前身,是创建于1956年的杭州市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,也就是老底子所说的“市少体校”。建校初期只有60亩左右,仅开设体操、田径、篮球3个项目,地点也不是现在的黄龙洞,而是在大学路的老浙大。到了1960年,学校被国家体委列为全国十所重点业余体校之一,之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,开始承担起为国家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任务。1989年,杭州市政府出资,将学校从原来的大学路老浙大搬迁至曙光路,也就是现在陈经纶体校所在地,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硬件条件。也就在那个时候,港商陈经纶先生到杭州考察,心系国家体育事业的他,路过少体校时对学校建设非常感兴趣,随后立刻决定捐资2000万港币,学校也得以扩建至现在的110亩(约73202平方米)。
1993年,扩建后的市少体校新增了乒乓球、羽毛球、武术、摔跤、游泳等项目,同时也正式更名为杭州市陈经纶体育学校,以纪念陈老先生为学校建设所做出的贡献。甚至有不少“老杭州”,直接将学校简称为“陈经纶”。1995年,陈经纶体校正式投入使用,开启了培养冠军之路。
时过境迁,在累计产生奥运冠军11人次,世界冠军76人次,亚洲冠军122人次后,“超长待机”的陈经纶体校也终于到了“电量不足”的时候。学校蹦床技巧队所在训练馆只有3张大蹦床,就已经将场馆挤满,教练李可元表示,由于每张蹦床每次只能同时供一人训练,因此每人的训练时间并不充分,希望改建后能有更多器材,并增加层高。此外,体操队、排球队的小队员也提出了改进设施的希望。
“我们现在只有一片篮球场、两片排球场,对训练有很大的影响。”骆卫峰表示,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,除了将一座体育馆拆除建为游泳馆后,学校并没有太大的变化,基本上都是当时陈经纶捐助时的建筑形态,亟需升级更新,以适应新时代体育人才培养需求。
原址改建优化训练环境
将会保留历史记忆
陈经纶体校毗邻西湖,距离“新西湖十景”之一的黄龙吐翠不过百米,地理位置极佳,寸土寸金。骆卫峰表示,作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,陈经纶体校的改建费用全部来源于市财政资金,如果从“省钱”的角度出发,上级部门完全可以以更便宜的价格另批一块地给学校,但市委市政府要求在原址进行改建,体现出了杭州在打造国际“赛”“会”之城过程中对体育事业的重视程度。
“我们跟普通学校不一样的是,体校生既是学生,也是运动员。”骆卫峰介绍,有一部分学生是吃住、学习、训练都在学校,为“三集中”管理,也有一部分游泳等项目的学生为走训,靠家长每天接送,需要立足于主城区。“如果我们学校改变地址,搬得很远,可能地方是大了,但是主城区的群众基础和运动员的资源就要放弃掉了,这是非常可惜的。”
当然,原址改扩建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,“扩”并非向外扩张,而是更合理地利用自身空间进行改建。据悉,这次改建将拆除操场南边原有的多个建筑,新建综合训练馆、重竞技馆、网球馆、宿舍楼、食堂、地下停车库等,新建总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,其中,地上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,地下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。
陈经纶体校改造透视图
未来,陈经纶体校将新建ABC三个馆和一个生活区。最大的A馆涉及网球、羽毛球、篮球、排球等项目,还包含一个小的田径馆和一个举重馆;B馆的一楼是为体操馆,二楼设为小型的比赛场,可以举办篮球、网球、乒乓球、艺术体操等交流赛以及省级比赛,并单独设计了冠军广场,方便对外交流;C馆主要是重竞技馆,包括跆拳道、摔跤柔道。
“训练馆以实用为主,把空间利用最大化。”骆卫峰介绍,从外观上来说,新场馆依旧以原有的灰白为主基调,保持一贯的素雅之风,并与绿树成荫的黄龙吐翠遥相呼应,形成山水画之感。
值得一提的是,学校将保留原先三栋品字楼的其中一栋,作为陈经纶先生捐助学校这段珍贵历史记忆的见证,并打造成校史馆或体育文化交流中心,陈列学校辉煌历史与冠军故事,建成后将对外开放,成为市民了解杭州体育文化的窗口。此外,校门设计“以退为进”,将喷水池至陈经纶雕像区域打造为公共缓冲空间,并规划建设“冠军广场”,可供市民休憩,将体育文化与城市生活深度融合。
改建期间借用黄龙训练
不影响备战省运会
目前,学校改建的相关手续仍在办理中,校方估计将于3月中下旬开始搬离器材等工作,并进行形象开工,6月正式动工。施工工期预计22个月,将于2027年完工。
那么,运动员在改建期间的训练、学习和生活如何保障呢?在省体育局的大力支持下,受影响的运动员将转移黄龙体育中心训练,从距离上来说与学校仅一路之隔。此外,生活区计划通过招标确定符合学校需求的公寓楼,教学楼则沿用原来的大楼。
改建期间,针对“三集中”的学生,学校将采取“三点一线”的过渡方案,每日由专车接送,形成“生活区—教学点—训练场”固定路线,严格安全管理,确保运动员训练、生活、学习有序衔接。值得一提的是,本次改造不涉及游泳和田径运动员的正常训练,只不过由于曙光路的正大门施工关闭,走训学生及家长将全部从位于跑马场巷的北门出入。
尽管学校改造会对运动员原有的训练计划受到一定影响,但骆卫峰表示,陈经纶体校向省队输送人才、备战2026年省运会的核心目标不会改变,将通过调整训练时间、优化课程安排,最大限度减少对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影响。“接下来三年的建设是我们未来发展很重要的三年,希望达到‘二次腾飞’。”
对杭州市陈经纶体校来说,此次改扩建不仅是硬件设施的升级,也是体教融合的深化,学校将以崭新面貌,继续肩负起培养体育英才、服务社会公益的双重使命,为杭州建设国际“赛会之城”注入新活力。